当我们最关心下一步的前途和出路时,往往却忽视了远比眼前的出路本身更重要的一样东西:职场能量积累。
什么是职场能量?跟一切物体一样,我们的职业也积聚着特有的、无形的能量,这种能重,并不能简单地用所谓的“职业经验”来概括,它还包括了我们在职场中所积淀下米的精神、气质、眼光、胸怀、直觉等无法用“经验”来代替的东西。每当你在职场中扮演一个角色,一种特定的“职场能量”就迅速在你身上汇聚起来,并且与你形成一个整体,换句话说,你,加上那种“职场能量”,才造就了职场中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你”。人们常常会发现,当一个人经历了一种新的职业之后,他的某些方面似乎就会发生些变化,和以前有点不太一样了,什么原因?其实并不是你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地说,正是你现在特有的“职场能量”促使你不由自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闪辞”就如同挖井挖两铁锹就换个地方,结果总也挖不到水。从长远来看,不利于自身的成长,而且,对所从事的工作“浅尝辄止”“蜻蜓点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而会形成浮躁之风。
“闪辞”背后有“个人随性不羁”,也有“职业选择多元、更新换代快”的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
职业规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精准性。有的人,没规划,走一步看一步;有的人,有规划没坚持,“走三步退两步”;有的人,规划不明确,抱着“骑驴找马”的想法,凡此种种,都指向了职业规划缺失的共性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对职业没有规划,浑浑噩噩,就像是航行时迷失了方向,可能离成功渐行渐远。把职业规划放在首位,在大学就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增加实践比例,同时多一些职场模拟,多一些针对性的实习,帮助大学生找准定位,才能谋定而后动;职业规划要进行系统性全盘考虑,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防止出现见异思迁,进入攀比、苦恼、放弃的“死循环”;要增强职业规划的精准性,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特点,量身定制规划,避免进入“找的职业不喜欢,喜欢的职业找不到”的怪圈。
如今很多大学生都通过网络海投简历,因而可能手上有好几个offer,造成了“东家不做,做西家”。但如果是在短时间内换几份工作,甚至是跨行业换工作,那就反映出,他们没有提前做好
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