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职业发展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二战过后,许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而员工的高流动性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企业为了保证员工工作的稳定性与发展性,开始研究并尝试管理员工的职业生涯。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提出了职业锚概念,认为员工的职业发展不是千篇一律的,许多员工具有两种或以上的职业锚,而不同的职业锚应该对应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这为企业的多职业发展通道奠定了理论基础。
30岁的十字路口,不要随意转行,先做好职业规划的复盘我理解有一些朋友到了30岁左右,会感到很迷茫,甚至如这个话题中这位朋友所言的“厌倦、缺少动力和兴趣”,然后就有人立即选择了转行。
比如我之前曾经有给一位男士做过职业规划的咨询。
他当时31岁,30岁的时候选择了转行跳槽,原先是搞设计工作的,转做了销售去,结果销售干了半年就又辞职了,他的说法是“发现销售也不适合我的个性”。
他来找我咨询的时候,听了他的困扰,我就问了一个问题:为啥当初要放弃设计这个职业呢?
他说:也不是做设计能力不行,就觉得整天绘图纸有些厌倦了......
我听了他的一些具体描述,给他做了分析,实际上他还是适合做设计这份职业的,只不过在同一家单位干单调的一些模块性设计,没有发挥出他的天赋和才华,且30岁左右也进入了一个职业瓶颈期,出现厌倦的心理非常正常。
我给他的意见是:设计这份工作还是挺适合他,只不过过去那个平台限制了他,如果有个更广阔的舞台,可能当时就不会想着转行。

他茅塞顿开,后来听了我的建议,重新回到了老本行,但跳去了一个更大的公司,具体工作也自由了很多,据说目前都当到了设计主管。
不论职业瓶颈在什么时刻悄然来到我们身边,不管我们今年30岁还是40岁,我们都应当理性、客观地对待它,正视自己目前的职业状态处境。
不管利用公司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要积极寻找机会,突破自我。
认真总结和规划个人职业发展,推动自己向职业生涯的制高点去发展,把自己推向另外一个职业旅程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