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向阳资讯 >危机中律师、心理医生、经济学家真能疯狂获利?

危机中律师、心理医生、经济学家真能疯狂获利?

阅读1240 | 发布日期:2009-02-13
    “某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全球股市重挫……”
    不,这并不是出现在杂志上的过时新闻,而是剧院舞台上的故事情节。去年12月,林奕华和张艾嘉上演新戏《华丽上班族:生活与生存》,里头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因为华尔街破产事件改写——投机者丧失了尊严,说谎者一事无成,也许有人获益,但没有人是胜利者。
    林奕华是个调皮的编剧,他喜欢玩“脑筋急转弯”,在剧本里加上现实事件做调料。这一次,被他撞上的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全球经济危机。一开始,剧本里并没有这样的桥段,可演员排练的时候正值十月,刚好赶上雷曼兄弟破产,拿来就用了。
    “当时我并不确切了解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林奕华说,“不过这个戏讲的正好是经济、权力和人性的动荡,直觉上很匹配。”
    现在看起来,2008年完全能证实艺术家的直觉,它像是一个疯狂的玩笑。但编剧不过是这个疯狂年代的疯狂职业之一,他的同类还包括那些冷酷、悲观、不苟言笑的经济学家,那些淹没在法庭和诉讼资料中的律师,那些接待一个又一个抑郁患者和裁员辅导计划的心理医生们……这真是一群让人恼怒的局外人和恶作剧者。又一轮潮退之后,他们置身事外倒也算了,竟然还饶有兴致地观察着那些一丝不挂的裸泳者——更关键的是,他们精心总结着自己观察到的商机、概率和人性的弱点,还可能因此而有所获益。
    但经济学家却奉献了比编剧们更加“噩梦”的剧本,里头全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工厂倒闭的浪潮汹涌而至,股市成了一个屠杀斗兽场,商业地产行将崩溃,银行即使不垮台,也很难再给你任何的好处……以前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们像是疯子,可是这些话竟然一一变成了现实,于是他们就越来越像是预言家了。

    这个世道,经济学家越残忍就越受尊重。2008年最受追捧的预言家是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洛比尼,还有奥本海默公司的分析师梅里戴思·惠特尼。鲁里埃尔是末日论的鼓吹者,被称为“永恒的熊市主义者”,他甚至在2006年就预见了华尔街的崩溃。惠特尼则坚信,经济即将陷入“上世纪80年代早期”那种衰退,将毁掉10%在房地产热时期举债过度的人。有人问:结局会怎样?惠特尼说:“我将做出一个糟糕的判断,就是这样。”
    在中国扮演类似角色的是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博客 谢国忠吧),他也老是泼冷水、唱反调。有人送了他一个外号:“死空头”。最新的头衔是“遏制中国股市的海外势力代言人”。他曾在1997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发表报告称香港房地产要下降50%。在前两年的牛市中,他数次表示泡沫将要破裂,A股的真正价值只有2000点云云。2008年最后一天,沪指以1820.81点收盘。最近,谢国忠称股市回暖要三年。也许人们该认真听一下了。
    当然,这样的“坏消息先生”凤毛麟角,更多的经济学家都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他们的很多预言事后被看成是“蠢话”。如果开出一份“蠢话名单”,上榜者将包括一些显赫的名字。就说成思危老先生吧,去年12月,股指回落千余点,固执的老爷子依然坚持说中国的股市是个牛市,“只是从快牛要转成慢牛”。
    人们多么希望能出现一位乱世的智者,他像OZ国的魔术师一样拿起指挥棒,指引我们离开幻境。遗憾的是,经济学者在预测衰退方面表现得相当糟糕。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在97%的案例中,经济学家们没有事先预测出一年之后即将出现的经济萎缩。罕有的几个做出了正确的预测,但是他们往往严重低估衰退的严重性。更糟的是,许多经济学家甚至没有预测出2个月后即将发生的经济衰退。
    相较之下,心理医生更像个靠谱的职业。好几位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的心理咨询师都承认,“最近接待的来访者数量呈稳步上升态势”,“业务量比金融危机之前多了两三成”。美国的心理学杂志里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漫画:金融海啸之后,大家纷纷传说心理咨询师和珠宝鉴定师都要发达了。

    上海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林紫心理机构创办人林紫已经感受到了行业的新变化。从2008年7月开始,林紫不断接到企业客户电话,要求裁员辅导,这样的需求在11月后达到高峰。
    健康心理的人群是相似的,而心理创伤的人们则各有各的不幸。有人力资源总监痛苦地来找心理咨询师,他夜夜做梦梦到自己在杀人,没有一个晚上能睡好。不少没有被裁的员工也患上了“幸存者综合征”,充满不安全感,谁知道哪天会有人说“下一个就是你!”。
    对于企业家来说,金融危机不过是个心理导火索。在心理咨询师眼里,很多企业家早就存在多种焦虑、强迫心理,“最常见的是对财产的不可把握感,感到恐惧,怕失去自己现有的一切。”这种“恐怖症”在企业运作遭到冲击时变得恶化,有企业家变得不敢开车,不敢搭电梯,直至他们不得不去他们一直逃避要去的心理诊所,需要十多个人陪同才敢去。
    央视《心理访谈》的咨询师李子勋最近碰到了这么一个案例:职业炒家因为炒股损失而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想自杀,被太太逼着来见医生。李子勋帮他计算了一下生命成本:“这个男人42岁,炒了十年,最初投资30万,资产最高的时候4000多万,现在只有1000多万。这么算起来,他其实还是一个盈利者。”
    当然,每一个心理医生都会承认,因为行业特殊和个案累积,在时代变局里他们更容易看清人性的深度。不过,他们并不认为经济危机会对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有太大推动。
    “普通老百姓受危机的影响有限。最受影响的是那些富裕人群,但是这群人宁可去高档会所参加派对、打高尔夫、喝酒赌钱,甚至找婚外情,也不会来找心理医生。”李子勋说,“中国人是很缄默的人,中国男人疏导自己的方式太多了,要让他对另外一个男人承认自己并不快乐,这太难了——除非他已经不行。”
    其实,心理咨询行业也有点虚假繁荣的样子。如果经济真这么坏下去,这个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谁还有余钱考虑心理问题呢?“我就知道上海有些公司为了省钱,已经不再续签EAP服务了。”盛心阳光的心理咨询师李旭说。
    最后,我们来说说律师。这群财富的辩护者们的命运也有好玩的地方。刘凤歧律师告诉我们:“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经济纠纷就多了起来,那些做诉讼业务的律师业务反倒好了。”

    但律师遇到的尴尬是,做并购、国企改制、私募和IPO业务的都成了经济危机的受害者。“哪儿有那么多企业重组、清算、合并呀?就算有,如果能自己办也就不找律师了,或者找点小律所随便就办了,只有大企业想做大动作,比如上市圈钱,才愿意花大钱请律师。”君合律师事务所香港分所律师韩林攸说。
    韩林攸在香港甚至听说一个段子:有家律所已全无业务,为了防止律师无事可做集体辞职,该律所竟然自己在内部搞模拟并购项目,全部律师分成两派,一派代表买方,一派代表卖方,做了很多的虚拟文件、虚拟谈判……
    这真疯狂,像是出现在编剧的剧本里的情节。再这样下去,律师们也要去找心理医生了。再再这样下去,连心理医生也得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了。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获取更多福利和精彩文章

微信官方订阅号: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 shengyaguihua1

description
微信扫描右
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向阳生涯,专注职业规划实战落地23年

首页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