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向阳资讯 >金融风暴下大学生尝试隐性就业谋生计

金融风暴下大学生尝试隐性就业谋生计

阅读1279 | 发布日期:2008-12-08

    自由撰稿、网上开店、临时销售、拓展训练课程教头……金融风暴之下,“隐性就业”正悄然浮出水面。相对于有固定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大学毕业生以及准毕业生群体可能连劳动合同也不签,靠接“活”或打多份散工维持生活。“但不管怎样,对他们来说存在风险。”华东师大学生发展服务联合中心主任吴薇这样提醒道。
【现象】有准毕业生考虑当“隐一族”
    所谓“隐性就业”,是指没有按照规范就业渠道获取固定职业的一种工作和生活状态,也因为这样,在有关部门就业统计的数字上,并不能显示出他们的存在。一些毕业生,特别是设计类、艺术类和翻译类学生,因工作比较灵活,往往采取隐性就业的形式。眼下,“隐性就业”正成为一种新型工作方式,在城市里悄然蔓延。
    有关部门日前披露说,今年底到明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用人单位纷纷减招,导致更多的学生可能考虑通过“隐性就业”来谋生计,应付“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看现在的行情,找合适的工作太辛苦了。我准备在网上先开个小店,卖卖化妆品,空的时候再自我充充电。”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四学生谭同学这样憧憬。最近几个月来找工作的艰辛,让她产生了先“喘口气”的想法。她表示,周围也有在淘宝上开店的朋友在经营走上轨道后,再在城市繁华中心地带的商铺内开个“格子铺”,每月支付很少的费用,就可以租用一个柜子寄卖自己的物品,又不必自己亲自叫卖招呼客人。“这样也挺好的。”
    华东师大艺术学院郑同学由于专业原因,大学四年他一直过着一种“自由生活”,不喜欢受人约束,更不愿意让公司里的“条条框框”管住自己,所以他也准备在毕业后通过网络接单,帮客户搞些设计之类的零活,再者可以去艺术生考试辅导班当客串助教。
【调查】现实生存几家欢喜几家忧
    据了解,大量“85后”毕业生已从去年开始进入社会。这些思想活跃向往自由的年轻人当中,一部分人已开始选择这种开网店、做翻译、撰稿,甚至同时兼职几份零工的生活。不过,大多隐性就业者在毕业时的初衷仍是找一家常规、稳定的单位,但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才走上隐性就业的路。这在上海各大高校中并不乏其例。
    某高校信息学院的彭彭因厌倦“朝九晚五”而转型。两年前,她在一家还算不错的网络公司供职。生活稳定下来后她却发现,朝九晚五的工作让她渐渐失去了生活的锐气和信心,一连跳了好几次槽,结果还是感觉“不对味”。于是彭彭今年8月开始了隐性就业。如今她的工作就是自己编程开发软件,还帮别人设计网站,“虽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日子比公司体制下舒畅得多。”
    然而,隐性就业者的生存状况参差不齐,有好有坏。一高校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刘浩毕业后,利用人脉资源,一边做德语资料翻译工作,一边为一些企事业单位做同声翻译,一天甚至几小时就可赚几千块,是常规就业所得工资十几倍;李顾是汉学院的毕业生,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培训学校教外语,每月收入几千元,再加上他利用空余时间去展会帮忙,或翻译资料,或做同传,一月下来,收入轻松过万。
    但同样是隐性就业的一体育与健康学院的毕业生小季却是另一番处境。现在靠打着几份零工和做家教过日子,“稍有懈怠或偷懒时,连房租和水电费都交不起。”还有名毕业生则凭借在校期间做素质拓展的经历,毕业后零星地做起了素质拓展培训工作。受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又恰逢淡季,目前承接项目骤减,致使他已经“揭不开锅”,正为没有凑够培训用的场地月租费发愁。
专家呼吁
要从制度上保护隐性就业者

    对于隐性就业问题,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唐晓林表示,隐性就业只是一种生存状态,和学生所学专业有一定相关。法律、媒体、中文、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更有机会从事各类中短期项目,只要社会有需求,他们又能发挥专业所学,在刚毕业那两年“自由闯荡”一下,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关键是要理性面对。此外,隐性就业者自身也未必始终坚持隐性就业状态,他们会随着未来的就业形势做出理性的调整和规划。
    但也有专家指出,隐性就业族的存在,客观上带来了诸多问题。不少单位为了减低用工成本,不愿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使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隐性就业族要特别注意自我保护。
    华东师大社会学系文军教授则认为:“隐性就业者没有固定的劳动关系,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劳动时间和劳动报酬。绝大多数隐性就业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低下,更需要社会从制度上保护他们。”
欠缺主动性成青年就业焦点问题
    日前,上海劳动保障网发布文章对职业培训的五大误区进行解释。并指出,欠缺主动性已经成为青年就业当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误区一:把培训当购物
    职业培训项目按照职业能力等级标准,分为初、中、高级、技师和高级技师。每个等级的培训费用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人便认为,参加政府补贴的培训,选择培训价格高的项目更“合算”。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究其原因是消费心理误区在作祟,把培训当成购物,认为价格愈贵愈有所值,其实不然。倘若个人有技能条件,参加高级项目培训,固然是划算的;否则,一来不符合报名条件,二来就算“勉强”参加了培训,也可能因为技能的差距,培训结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鉴定时未必能过关。
误区二:免费的随便报一个
    政府补贴培训政策是长期的,劳动者只要在法定的劳动年龄段内均可享受补贴。培训不是赶集,没想好就随便报了一个项目培训,如一年之内又想报另一个,就不许可了。
误区三:父母让来培训的
    目前有些青年人缺少责任感,就业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现象,参加就业培训不是“我要学”,而是父母或学校“要我学”,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造成学习效果不明显。这是当前青年就业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其实眼下青年的就业出路很多,新职业层出不穷,适合的人群就是青年。如动漫制作、广告设计以及数控机床操作等,用人需求量很大,就看青年人学习意识强不强。
误区四:看不起“灰领”
    现在许多人参加职业培训,重管理设计类,轻技能操作类培训项目。从2003年起,劳动部门就已经推出了一个新概念———“灰领”。许多新职业,除了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灰领特征的新职业将是职业培训的主要方向。
误区五:盲目追捧热门
    盲目赶热门,忽视实用的技能培训,也不可取。目前市场缺口最大的是数字制造业方面的技能人才,如数控机床操作工就是不错的选择;相对而言,学习IT业中三维和数字动态设计就比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更为实用。避“虚”就“实”来选择培训,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来源:青年报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获取更多福利和精彩文章

微信官方订阅号: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 shengyaguihua1

description
微信扫描右
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向阳生涯,专注职业规划实战落地23年

首页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