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向阳资讯 >专业和就业该不该对口?

专业和就业该不该对口?

阅读1558 | 发布日期:2007-11-28
    中国传媒大学组织了一次“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落实接收单位的被调查者中,46.3%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有明确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青睐,否则薪资水平较低。(《中国青年报》11月26日)
  “近半文科生所用非所学”,这一信息极为公众关注。很多人据此破口大骂,批评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结论也许是对的,但是论据搞错了。以所用非所学来论证专业设置不合理,既是对大学宗旨与精神的误读,也是对学以致用这一概念的误读,透露出一种强烈的功利气息。专业与就业干吗非得“对口”?
  专栏作家薛涌讲过一段亲历:一位亚裔女士在他家附近开了一家小熟食店,生意清淡。他原以为这个惨兮兮的小店不久会倒闭,但偶尔吃过那里的东西,顿觉口味非常不错,小店生意不久渐有起色。后来才知道,那位女店主竟是耶鲁法学院出身。人称进了耶鲁法学院,一辈子不用为前途操心,而哈佛法学院的学生,只有三分之一能够说这样的话。耶鲁法学院按媒体炒作出来的形象,应该是个培养总统的地方。但是,这里没有人就这件事情大惊小怪,小店依然那么平平静静。
  耶鲁法学院毕业生与熟食店乃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在很多国人眼中这应该算大大的“所用非所学”,算典型的大材小用,浪费教育资源。然而美国人并不为此惊诧,这与美国教育哲学的渲染息息相关。美国教育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人格教育就是其焦点之一。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及20世纪其他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都将人格教育当做学校“天职的核心”。杜威认为人格并非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是实现结果的能动力量。在这样的语境中,专业不对口并不被美国人认为不妥。
  是的,大学所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与其说是一门具体技能,不如说是一种精神气质。有了这种精神气质,干什么都会得心应手。鲁迅先生是学医的,但后来却成为一代文豪,之所以如此,并非医学院教给了他写作技能,而是因为他有着救国救民的精神追求。
  事实上,也没有哪一种工作只需要某一门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哪一种专业注定只能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在很多人眼中,学哲学的必须搞哲学,学历史的必须搞历史,如此才算学以致用。这实质上是对学以致用的偏激理解。只要大学生学到了“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并将这种意志与人格用于工作中,那么就算是学以致用了。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获取更多福利和精彩文章

微信官方订阅号: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 shengyaguihua1

description
微信扫描右
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向阳生涯,专注职业规划实战落地24年

首页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