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向阳资讯 >企业大学何时不再做花瓶

企业大学何时不再做花瓶

阅读1370 | 发布日期:2007-11-15

    “我真担心一些企业大学会沦为‘烟花工程’。”日前凯洛格(北京)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王玥对国内企业大学的发展前景表示了担忧。
  王玥之所以作出这番表示,源于不久前凯洛格刚刚完成了一次针对34个行业的100多家国内外企业大学运营状况的调研。这份名为《企业大学白皮书》的调研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内地大中型企业纷纷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它们或称“企业商学院”,或称“培训中心”,不过在最近一两年中,已有相当一批企业大学在发展中问题重重,甚至步入困局。
  高层躬身力行不足、内部师资匮乏、组织定位不清———这是这份白皮书为内地企业大学号脉后诊断出的三大误区。
  “国内的企业大学往往缺乏深入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王玥认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构建企业大学从一开始就应该将其发展战略搞清楚。
  ●一哄而上,趋之若鹜
  办不办企业大学决定企业的未来生死,这样的观点在最近几年的内地企业管理层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声音。
  “再不学习,一定完蛋。”这是当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一句名言。正是在刘永好发此名言的前后,内地的企业大学一哄而上,许多企业将培训部换个牌匾就称为企业大学。当年很轰动的一件事是,短短几个月内金大地、新希望、完达山、广州梅山马利、武汉小蓝鲸、威克多等五家企业的商学院先后成立,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企业大学浪潮来临之快、势头之猛是很多人始料不及的。在这股浪潮中,大多数企业都先后投入了相当数量的资金。例如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耗时三年打造的国内保险行业第一所“企业大学”———平安金融培训学院,耗资就达到4.5亿元。
  企业大学一哄而上,趋之若鹜。一夜间,“企业大学”的牌子在神州遍地可见。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企业缺乏对企业大学深入的了解、良好的准备、完善的规划,其仓促、盲目导致了很多企业大学失去了原本应该起到的“神奇”功效。一位业内人士按照问题类型将国内企业大学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即“翻牌型”、“形象型”、“冲动型”等等。据了解,所谓“翻牌型”是指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企业大学和培训中心有什么不同,部分企业面临着上市、融资等形势,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于是索性就直接将原来的培训中心更名为企业大学,可是培训的内容、方式都丝毫没有改变;“冲动型”则是指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看到了别人企业大学的欣欣向荣,一时冲动决定建立企业大学;而“形象型”则是说成立的企业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企业的品牌宣传中心。
  国内较为知名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HanS企业大学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的企业大学走了两种极端:一是不计算投资与回报,二是过分计较投资回报。他认为前者根本就不考虑投资与回报。公司高层作出了建立企业大学的决策,人力资源部便通力执行,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没有任何指标可以作为分配培训预算的标准,于是造成了大量的培训费用虚掷在前期缺乏调研、中期缺乏针对、后期缺乏评估上,企业大学沦为了各类“急救式”培训的“大杂烩”;而后者则又表现得过分计较投资回报。这一部分企业相比前者的进步之处在于看到了投资与回报的关系,但它们却将这种关系当作常规的项目来运作,希图短期内投资就可以得到超值的回报。
  ●三大误
  作为世界知名企业,惠普旗下的惠普商学院也别具特色。惠普教育培训部市场拓展经理樊力越先生表示:“惠普商学院成立于2001年,初衷是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并整合一部分惠普的经典案例,与一些知名高校与咨询机构合作,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麦肯锡咨询公司等,从而推出了具有惠普特色的培训课程体系。与其他企业大学不同的是,尽管90%以上的中国企业大学以成本为重心,惠普商学院却已经通过输出培训资源,达到了收入覆盖成本,并取得了一定的利润。”
  据了解,目前内地一部分企业大学在发展上也纷纷以惠普为楷模,开始向自负盈亏方式进行转变,而且比例在逐渐增长。对于这股新动向,王玥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大学以培训产业链为主,宣称将企业大学作为企业利润中心的,大部分都是在作秀。
  事实上在某些人眼里,当前的企业商学院热潮更像是一场大跃进,他们认为很多企业在建立企业大学前往往很多问题都没有加以全面和妥当的考虑,甚至连何谓企业大学都没有搞清楚,更提不上在建立企业商学院之初为其未来制定一套完整的发展战略。
  凯洛格管理咨询公司在这份《企业大学白皮书》中列出了当前企业大学发展的三大误区,其中第一个就是凯洛格的调查发现,跟国外相比,中国企业大学建设遇到最大的障碍在于高层躬身力行的力度不足。该报告举例说,GE的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在上任之初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每年要来GE克劳顿管理学院为管理人员授课8次,21年间他基本实现了这个承诺。相比较而言,调查发现,国内的很多企业高层爱讲话,但不爱讲课;凯洛格指出的第二个误区是企业大学的讲师体系,调查发现仅有8%的国内企业内部培训讲师的数量超过其总讲师数量的70%,而在全球范围来看,越优秀的企业大学,愈能很好地开发企业内部讲师资源。在GE培训发展中心,外部讲师的聘用只占10%~15%;再有一个误区就是企业大学的组织定位不清,成熟的企业大学应该是直接归属于企业战略层面的,而现实是大量的企业大学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下属机构,企业大学更多的只能被动进行一些技能性的培训,而无法在战略层面上为企业培养管理人才。
  ●企业没有必要急于建立企业大学
  “企业大学绝不等同于传统的培训中心。”王玥认为这是国内企业在建立企业大学之前必须明确的一点,企业大学与传统培训中心区别的焦点在于从一次性培训活动转向建立持续学习的文化。
  从另一个角度说,企业大学也与商学院教育有很大区别,在一位多年从事企业管理教育的业者看来,商学院教育,能够让学员开阔眼界,并了解到前沿的思维和管理方式。而企业大学,更像一个“头脑风暴”论坛。对于企业人员来说,让他们讨论前沿的理论,会发现你永远没有一个商学院的教授讲得好,没有他们眼光开阔。但是在讨论企业内部问题上,商学院教授就会手足无措,因为他不了解你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
  “企业没有必要急于建立企业大学。”王玥认为盲目建立企业大学,只能体现出中国企业的一种浮躁。反观国外,很多著名企业并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例如GE,在中国它只叫做GE领导力中心。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获取更多福利和精彩文章

微信官方订阅号: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 shengyaguihua1

description
微信扫描右
侧二维码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向阳生涯,专注职业规划实战落地24年

首页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