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博士后挂职丰台政府引争议
■关注焦点
5月17日起,10名北京大学博士后到丰台区政府所属部门,开始为期一周的挂职锻炼。
如果考核合格,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可能将留在这些职能部门的副处级领导位置上,由科研人员转型至官员。但在他们挂职的单位中,有员工表示“政府工作本科生就足够,不需要博士后”,也有专家明确表示,博士后当官是巨大的浪费。一场争论由此而起。
5月8日,36岁的北大博士后刘俊自己开车来到丰台区建委报到,正式“就任”建委行业管理处主任助理一职,开始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对于此行,刘俊毫不隐讳自己的心情:“充满自信却又忐忑不安”。一周之后,最初的不适应以及忐忑已经过去,随着工作上的得心应手,刘俊又产生了新的困惑:“政府管理是否需要我们一样的博士后?”
让刘俊产生这样困惑的原因是,他和其他的挂职博士后,屡屡听到来自挂职单位的个别同事的声音:“我们的工作本科生足够了,根本用不着博士后”,更有来自学术界的声音,博士后到政府部门做官员“是极大的人才资源浪费。”
刘俊认为,从发展的高度和需要来说,政府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已是势在必行,这次博士后的挂职显示出丰台区政府很大的魄力,“做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但,人才不在乎多,人来之后是否能人尽其事,能否用在点子上,仍需大量的时间和事实验证。
和刘俊一起,来丰台挂职的博士后,一共有10名。
他们当中,抱有刘俊同样的困惑的人,不在少数。
博士后挂职的“双赢”模式
按照丰台区政府的介绍,这是该区第一次提供重要职能部门的副处级领导干部岗位给在站的博士后挂职锻炼。
对于此次的挂职之举,无论是丰台区政府还是10名挂职博士后,双方都称为是“双赢”模式。按照丰台区组织部门的设想,如果在一年的挂职锻炼中,博士后能够很好的完成丰台区交给的课题,那么将考虑引进部分挂职博士后到同级领导岗位。
“我们不仅仅是给北大的博士后提供一个挂职锻炼的平台,同时也是想利用这次机会吸引到我们所需要的人才。”组织博士后挂职的丰台区委组织部长杨逸铮,一语道破了自己的意图。
他表示,在丰台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都遇到了实践不能解决的难题,需要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用理论进行论证来解决,“我们就把这些难题汇总成一个个课题提交给了北大,他们拿课题公开征选专业对口的博士后。”
丰台区提供的挂职岗位都是副处级的干部岗位,以正职领导的助理方式进入各个职能部门。“1年刚好是一个干部成长的周期,太短不利于双方对彼此的全面了解。”杨逸铮说。
“现在政府部门面临的领导人才问题就是,不缺纯实践型的,也不缺纯理论型的,最缺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领导人才。”
杨逸铮认为,丰台区的快速发展局面正需要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较高的理论素养能够保持领导干部不断学习创新的能力,并科学指导实践。
在丰台区组织部门看来,2000年和2005年分别引进的两名博士后在领导干部的岗位上表现和工作成绩都非常突出,学历和理论的优势体现得是非常明显的。
这也成为他们再次考虑引进博士后的重要依据。
杨逸铮表示,只要这些博士后在一年的挂职中能够顺利完成课题,并且胜任挂职的干部之职,他们便会将其考虑留下。
“我非常希望留下来。”刘俊并不讳言自己希望在此次挂职后留下来。他说,第一次签约挂职时,有几位博士后便与丰台组织部谈了留下的想法,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组织部的负责同志没有反对,可也没有答应,但我们的想法已反馈上去,相信领导会有所考虑。”刘俊说。
挂职博士后反驳质疑声
刘俊上手很快。5月15日,到岗第六天,他便感觉到了自己在挂职岗位上的融洽。
那天,刘俊跟随建委领导到一个即将竣工的工地。
在现场,建委的领导向他详细询问了“用什么方式能保证工程质量、遇到问题该如何处理”等专业意见,他一一作答,游刃有余,感觉很融洽。“我希望自己的专长能有所发挥,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干了。”刘俊说。
接下来几次工地实地考察、部门交流会等工作,刘俊已得心应手,从等着回答问题,到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刘俊认为,自己经历了工作思路上的第一次转换。
和其他博士后相比,刘俊的优势是曾在企业做过管理工作,有着相当丰富的管理经验。“现在提倡科学,如果区政府在行政管理上能用企业管理思维,那么政府的管理能力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刘俊说。
就在刘俊等人在工作上逐渐得心应手时,他们却听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博士后说,刚到挂职单位不久,就感觉到了同事异样的目光,并且曾听到有人在谈论“政府部门的工作不需要博士后,本科生就足够”。
对于这种声音,在丰台区政府办公室挂职的博士后刘铭(化名)则给予了反驳。
他说,政府部门同样有研究型的工作,就同样需要研究型的人才,研究正是博士后的强项;作为受过最高学历教育的博士,最擅长整合信息资源,政府部门整合各类实践信息的工作需要这样的人才;在政府部门带着研究思路,探讨政策问题,并进行严密的论证,减少政府决策失误的发生,提供科学而全面的决策参考;博士后有自己的群体特征,就是基于研究为主的工作方式带来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强,可以为政府管理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如果能根据博士后的研究专业将其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将会形成政府部门的专家型管理。
29岁的刘铭,作为10名挂职博士后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对于自己出站后的就业问题,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按照的人才培养政策,绝大部分的博士后出站后是应该到科研院所或者高校从事研究工作,可自己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并非如此。“比较好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基本上是满员状态的,一般或者较差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又不太愿意去。”
由于专业方向是教育管理,到政府部门任职,也成为刘铭认为的不错选择。当初报名到丰台区挂职锻炼,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则是了解一下政府管理部门的情况,看有没有适合于自己的机会。“其实,很多博士后都是这样的想法。”刘铭说。
“关键是要放对位置,我相信按照政策来培养的博士后人才,不会是无用而白白浪费的。”刘铭对自己充满了信心。采写/记者 吴狄 李毅哲
■观点
正方
冯晓光(丰台区引进的首个博士后官员)
“高学历有助行政管理工作”
丰台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冯晓光是丰台区引进的第一个博士后。2000年10月,他被丰台区政府引进,担任丰台区教委分管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的副主任,副处级。今年2月份,冯晓光被正式提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主任,成为正处级干部。
冯晓光博士后时研究的是船舶与海洋工程,1999年,博士后出站。2000年10月,丰台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考39个副处级领导干部,冯晓光成为其中一员,直接从科研技术跨到了政府行政管理的位子上。
在冯晓光任职教委副主任的5年中,丰台区成为北京第五个学习型先进区;清理取缔了81所打工子弟学校,让3.4万流动人口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所负责的丰台教育系统的安全同样平稳度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协调能力,都充分得到了提高。”说起从科研到行政管理的转型,冯晓光深有体会。
谈到学历是否对自己的行政管理工作有影响时,冯晓光认为,学历不是关键,兴趣、能力和工作方法是最主要的。
正是这么多年的高学历教育,让自己得到了方法论和创新两方面的能力,从而大大帮助了自己从技术跨到行政管理后的工作。
反方
沈明明(北大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后当官是巨大浪费”
“博士后挂职锻炼是好事也是必要的,他们应该了解基层的情况,但到政府部门做官员,就是一种巨大的人才资源浪费。”针对北大博士生到丰台区挂职锻炼并有可能留下来一事,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沈明明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在沈明明看来,培养博士、博士后就是为了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而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只需要最基本的高等学历教育即可,博士后去政府任职对对博士后本人都是一种浪费。
沈明明认为,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需要的是能够胜任政府管理工作的人,而非是学历的高低,而博士后出站后,一般年龄都已经在三四十岁甚至更大了,已经错过了在政府部门积累实践和经验的最佳时间,对于政府部门的干部培养和提拔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中国还处于高端的研究型人才极度匮乏的状况,包括政府决策、政府管理、社会发展、环境资源、经济建设等一系列的课题需要专门的研究型人才去从事,虽然他们的研究是基于了解社会基层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主要的任务还是研究这些关于国计民生社会进步的重大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同样也是政府管理部门所需要的。
关注我们,共同点亮职业生涯
获取更多福利和精彩文章
微信官方订阅号:
向阳生涯职业规划, shengyaguihua1